薛宝钗随薛姨妈进入宫中,实际上是为了完成一件事。
《红楼梦》第四回写道:
“今上崇尚诗礼,挑选人才,赐予极大的恩宠,除了选妃外,凡是仕宦名门之女,都要经过选拔,以备选为公主、郡主进入宫廷,担任才人、赞善等职。”
薛宝钗因美貌和年龄符合条件,便进入京城参加选秀。
然而,她很快被淘汰了。
《红楼梦》第八回中有描述贾宝玉探望薛宝钗的情形。
宝玉问:“姐姐可安好?”薛姨妈回答道:“是啊,你前些日子还想着派人来看她。她在内室,那儿比这里暖和,她坐着,我收拾一下就去跟你说话。”
薛宝钗被誉为花中的牡丹,虽然性格冷淡,却依旧动人。她的才貌双全,是荣府的典型“淑女”。那么,这样一个几乎完美的女性,为什么会在选秀中失败呢?
1
出身决定了她的命运,改变几乎不可能。
展开剩余82%皇家有明确规定,参加选秀的女子必须出自仕宦名门。
虽然薛家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,但他们的身份特殊——是皇家商人。
薛家主要经营内府的银行业务,简单来说,就是为皇室做生意的商人。在封建社会,商人的地位极低。
尽管薛家财力雄厚,“珍珠如土,金如铁”,但他们并不属于“仕”这个阶层,不能算是仕宦名门。
在古代,家世对女子的命运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在选秀中,家世成了关键门槛。像贾家,元春能入宫并成为贤德妃,和贾家显赫的国公府背景密切相关;史家、王家也是世代为官的家族,她们的女儿在选秀中拥有天生的优势。而薛家因为商人出身,家世上已经大大处于劣势。
所以,家世低微成了薛宝钗选秀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2
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,显而易见的优势,若处于特定环境中,也可能变为劣势。这些都无法改变。
《红楼梦》第四回提到,四大家族的命运紧密相连。
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,史家的贾母嫁入贾家,王家的王夫人、王熙凤也嫁入贾家,薛姨妈则嫁入薛家……这些联姻背后都有深思熟虑的考虑。
随着四大家族的崛起,它们与王公贵族有了更多交往,而支持的官员也不少,比如贾雨村、赖尚荣等。
秀女虽多,但四大家族的女子进入宫中后,都必须给她们一定的地位。
贾元春已在凤藻宫有了“才选”的地位,宫中的权力关系错综复杂,已不可能再接受一位四大家族的女子。
现代职场中的“天花板效应”,其实与薛宝钗的处境如出一辙。
跨国企业往往不允许同一家族两人进入高层,封建皇权亦惧怕四大家族势力的膨胀。
贾元春在省亲时所说的那句“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”(第十八回),不仅是深宫中的怨语,更是权力平衡的深刻写照。
3
薛宝钗健康问题,也是她选秀失败的最大原因。
她从出生时便带有一种“热毒”,这种热毒非常严重,一旦发作,会引发喘嗽。
为了抑制热毒,她必须服用一种特别的药物——冷香丸。
冷香丸的制作过程繁琐至极,需要春季采集白牡丹花蕊,夏季采集白荷花花蕊,秋季白芙蓉花蕊,冬季白梅花花蕊,每样需要十二两。之后在次年春分日晒干,研成药末,混合雨水、露水、霜降、雪等调料,最后制成龙眼大小的丸子,存放在花根下。
发病时需用黄柏煎汤送服一丸。
这一过程不仅费时费力,而且对材料的采集要求极高,稍有差池就难以完成。而选秀对女性的健康有着严格要求,必须身体健康、无隐疾才能进入宫中侍奉皇室。
薛宝钗体内的“热毒”,即便有冷香丸抑制,也难免让选秀的考官们产生顾虑。
特别是,冷香丸的“四季白花蕊”和“四时无根水”,在中医中与“宫寒不孕”的理论相符。
服药时又需用“黄柏煎汤送下”,这也暗示了薛宝钗或许无法生育。
4
薛宝钗的落选,实则是封建秩序通过无形的手段对她的限制。
米歇尔·福柯在《规训与惩罚》中指出:“权力通过塑造完美的身体来实现统治。”薛宝钗正是被这套精密的系统剔除的“瑕疵品”——她的冷香丸不仅是女性天性的“驯化药引”,更是暴露其“非完美”身体的证据。
当薛宝钗在梨香院轻嗅冷香丸时,早已被封建宗法制度从三个层面“祛魅”:商人出身削弱了贵族性,家族联姻剥夺了她的主体性,生育问题也瓦解了她的功能性。
所以,尽管薛宝钗是“艳冠群芳”的美女,她也逃脱不了“开到荼蘼花事了”的命运。
刚刚看到新闻,某地为了鼓励生育,出台了生育补贴政策。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,女性应当记住:你可以是礼仪的楷模,但若失去了生育的能力,终究也只是浮华一场。
发布于:山东省